霍华德·马克思《周期》05政府调节逆周期

霍华德·马克思《周期》05政府调节逆周期

发布:2023年 1月 11日分类:霍华德·马克斯《周期》
总浏览量: 90
发布:2023年 1月 11日
总浏览量: 90
文章目录:

经济有周期,而周期会走到极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方面,经济太过强劲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增速过高,以致未来经济衰退变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经济如果过度萎靡,就会导致企业盈利下滑,让很多人失业。因此,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工作,其中一部分应该是管理周期。

既然周期上行和下行可能会走极端,那么应对周期走极端的工具应是逆周期的,我们可以按照它们自身的周期来加以运用。在理想情况下,干预经济周期工具的周期正好与经济周期的走势相反。可是就像其他与周期相关的东西一样,要管理这些干预周期的工具,远远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经济周期走到极端的现象了。

在大多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获得普遍认可,并以它们为基础构建高效的经济体制,合理分配经济资源,鼓励更多经济产出。

中央银行

过去几百年来,国家赋予中央银行巨大的权利和责任,比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过去中央银行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发行货币,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把货币兑换为黄金或白银。而现在中央银行最关注的是管理经济周期。

早期,很多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随着时间推移,中央银行逐步承担起了管理经济周期的职责,它们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通货膨胀。特别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经历过多次恶性通货膨胀,每年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几百,相当于物价每年上涨好几倍,也就是说,货币一年之后贬值到只有年初的几分之一,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的德国那样。因此,中央银行转向管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管理通货膨胀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因为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通货膨胀有很多方面像苦口的良药,尽管它的过程有些令人痛苦,但确实也能够带来好处;第二,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而是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些神秘,就像这里描述的其他过程一样,不可靠,不可持续,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有时候,某种情况会导致的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但是在其他时候,同样的情况导致的通货膨胀却不温不火,甚至根本算不上通货膨胀。但是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一波强劲上行所产生的结果。
•商品需求增长相对而言过度超过供给,此时可能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比如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此时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口国的货币相对于出口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对于进口国来说,其进口货物的成本会由于货币汇率上涨而上涨,由此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上述三个原因,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获得商品的成本上涨,即物价逐步上升。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但是,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有时候这些事件发生了,却没有伴随通货膨胀加剧,有时候通货膨胀率上升了,上述这些事情却没有发生,所以在影响所有这些现象的因素里,有很大的心理成分。
因为通货膨胀往往来源于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央银行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实质上等同于努力抽走经济增长发动机里的部分燃料,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燃料之一就是资金。中央银行的这些措施包括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卖出证券。私人部门从中央银行购买了证券之后,这些货币回笼到中央银行手里,退出了流通。流通的货币量少了,往往会减少商品的需求,这样就能抑制通货膨胀。那些强烈专注于把通货膨胀置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鹰派”,这些鹰派中央银行行长往往会更加快速地做出上述控制通货膨胀的举动,而且其力度相当大。

当然,问题是这类行动本身的效果,是与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相反的。中央银行采取的这些措施能够完成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的目标,但是中央银行这样做也会抑制经济增长,结果就不是对国家有利了。

这个问题现在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事实上最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的政府还给了中央银行第二个职责——除了控制通货膨胀之外,政府还希望中央银行能够支持就业。当然,经济走强,就业率就会向好。因此,中央银行要鼓励经济增长和就业,就要采取刺激性措施,比如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通过买入证券来给经济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最近的“量化宽松”计划,就是这样做的。那些强烈关注刺激就业并且倾向于采取刺激经济增长措施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鸽派”。
关键是大多数中央银行行长同时肩负两个工作职责:一个工作职责是限制通货膨胀,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压制经济增长;另一个工作职责是支持就业,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刺激经济增长。换句话说,中央银行行长的两个工作职责是互相对抗的,因此中央银行行长的工作要求中央银行在采取行动时要小心谨慎,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促进就业。

我们前面讨论过这个事实,经济是周期性的,有时候会强劲增长,有时候则会增长乏力(甚至会收缩)。一方面,经济上行会促进就业,但是也会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另一方面,经济滞胀或者经济收缩,会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是也会削减就业。所以中央银行行长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运用逆周期调节措施的力度要适当。这也就是说,限制周期波动幅度不要过大,在经济过度繁荣的时候要把经济放缓,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目标水平之下;相反,在经济增长过于缓慢的时候,要出台措施刺激经济增长,支持就业。

但是就像投资人看待周期的视野有局限一样,中央银行行长也是人,看待周期的视角也是既看不远也看不准的。而且中央银行行长比一般投资人更难做,投资人只有唯一的目标赚钱,而中央银行行长同时肩负两个任务,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经济增长,很明显他们根本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两个目标相反的任务。现在这个时候,中央银行行长应该选择刺激经济还是抑制经济?不管他们选择哪一个目标任务,措施被实施的力度应该有多大?如果利率过低(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保持零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一样),经济增长仍很乏力(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一样),在此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提高利率以提前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提高利率会不会扼杀美国经济本来就不温不火的缓慢增长?投资人要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是很困难和有挑战性的:对于中央银行行长来说,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就业同样不容易。

中央政府

政府的职责要比中央银行大多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和经济事务相关的。就像中央银行一样,政府也有职责要在适当的时候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有职责控制通货膨胀,不过不像中央银行那样直接控制通货膨胀。财政部所负担的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管理周期,既不要让经济增长得太快,也不要让经济增长得太慢。
政府管理经济周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政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因此,政府在想要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时,可以削减税收,增加政府开支,甚至直接分配刺激资金,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消费和投资。相反,政府认为当经济增长过快而有经济过热的危险时,就会创造条件,让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这时政府会增加税收,削减支出,从而减少经济体中的需求,让经济活动放缓一些。

在政府调节逆周期的主题之下,我们最终绕不开政府赤字这个敏感的话题。过去,大多数政府运作要保持预算平衡。简单地说,政府要保持收支平衡,政府花的钱不能超过政府通过征税等途径所收的钱。但是后来国家债务这个概念兴起来了,政府能够借债,从而导致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也就是说,政府花出去的钱超过收进来的钱,政府超支了。

我大概记得,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关于政府借债是否合理就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现在关于政府借债这个问题,我们再也听不到很多反对意见了。大家都普遍接受了老百姓可以借钱,国家也可以借钱的观念。但是问题又来了,大家时不时地会争论,到底政府负担多少债务才是审慎的。答案似乎是“不要比政府现有债务水平高太多”。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经济理论中用了很大篇幅,浓墨重彩地阐述了政府面对经济周期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此前的经济学一直特别看重商品总供给在决定GDP水平上所扮演的角色,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完全不同,它关注的是总需求在决定GDP水平上所扮演的角色。凯恩斯说,政府应该通过影响需求来管理经济周期。而要完成影响需求的任务,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工具,其中包括政府财政赤字。

凯恩斯敦促政府伸出援手,促进疲软的经济加快增长,政府所使用的手段就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需求。政府财政支出超过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财政收入,其收支相抵之后是净支出,这相当于把资金注入经济。这样就会促进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政府赤字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因此凯恩斯认为,政府赤字有助于应对经济疲软。

相反,当经济增长强劲的时候,凯恩斯说,政府应该增加财政盈余,政府支出要低于财税收入,收支相抵后是净盈余,这相当于把这部分资金抽离经济,从而抑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财政盈余是收缩经济增长的,因此是应对经济过热的合理措施。不过,政府运用财政盈余冷却欣欣向荣的经济,这些年来极其少见。就像你参加派对,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扫大家的兴。讲经济首先要讲政治,政府向民众收的税多而为民众花的钱少,那么这届政府所吸引到的选民投票肯定会少。相比之下,其他党派推出非常慷慨大方的政府开支计划,因此吸引到的选民投票也肯定会多。财政盈余政策由此变得十分罕见,比我们现在见到赶马车的鞭子还要稀罕。

总结

经济有周期,而周期会走极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方面,经济太过强劲,会引发通货膨胀,让经济增速过高,以致未来经济衰退变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经济如果太过疲软,就会导致企业盈利下滑,让很多人失业。因此,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工作,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周期。
既然周期上行和下行可能会走极端,那么应对周期走极端的调节工具应该是逆周期的,我们可以按照它们自身的周期来加以运用。在理想情况下,干预经济周期工具的周期应正好与经济周期走势相反。可是就像其他与周期相关的东西一样,我们要管理这些干预周期的工具,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经济周期走极端的现象了。

总结

霍华德·马克斯:生于1946年4月23日,美国投资家、作家。霍华德·马克斯在职业生涯早期曾在花旗银行担任高级职位,1985年加入TCW,1995年,他离开TCW,与友人共同创办了橡树资本管理公司(OaktreeCapital)。霍华德·马克斯还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受托人和投资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绘画学院投资委员会主席、董事会成员。2000年至2010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投资委员会主席。

认识周期 分析周期 应对周期
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势是 GDP
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本质是“借钱” 社融、贷款利率
土地成交价格
股市周期 牛市、熊市
周期

投资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一是资产的选择,二是周期中的定位。

情绪是导致波动逐级放大的根本原因

经济有周期,而周期会走到极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方面,经济太过强劲会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增速过高,以致未来经济衰退变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经济如果过度萎靡,就会导致企业盈利下滑,让很多人失业。因此,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工作,其中一部分应该是管理周期。

既然周期上行和下行可能会走极端,那么应对周期走极端的工具应是逆周期的,我们可以按照它们自身的周期来加以运用。在理想情况下,干预经济周期工具的周期正好与经济周期的走势相反。可是就像其他与周期相关的东西一样,要管理这些干预周期的工具,远远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经济周期走到极端的现象了。

在大多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获得普遍认可,并以它们为基础构建高效的经济体制,合理分配经济资源,鼓励更多经济产出。

中央银行

过去几百年来,国家赋予中央银行巨大的权利和责任,比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过去中央银行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发行货币,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把货币兑换为黄金或白银。而现在中央银行最关注的是管理经济周期。

早期,很多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随着时间推移,中央银行逐步承担起了管理经济周期的职责,它们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通货膨胀。特别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国家经历过多次恶性通货膨胀,每年通货膨胀率高达百分之几百,相当于物价每年上涨好几倍,也就是说,货币一年之后贬值到只有年初的几分之一,这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的德国那样。因此,中央银行转向管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管理通货膨胀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因为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通货膨胀有很多方面像苦口的良药,尽管它的过程有些令人痛苦,但确实也能够带来好处;第二,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目标不是消灭通货膨胀,而是控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些神秘,就像这里描述的其他过程一样,不可靠,不可持续,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有时候,某种情况会导致的通货膨胀相当严重,但是在其他时候,同样的情况导致的通货膨胀却不温不火,甚至根本算不上通货膨胀。但是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周期中一波强劲上行所产生的结果。
•商品需求增长相对而言过度超过供给,此时可能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上涨,比如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此时可能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口国的货币相对于出口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对于进口国来说,其进口货物的成本会由于货币汇率上涨而上涨,由此可能导致“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上述三个原因,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导致获得商品的成本上涨,即物价逐步上升。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但是,正如我刚刚所说的,有时候这些事件发生了,却没有伴随通货膨胀加剧,有时候通货膨胀率上升了,上述这些事情却没有发生,所以在影响所有这些现象的因素里,有很大的心理成分。
因为通货膨胀往往来源于经济的强劲增长,中央银行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实质上等同于努力抽走经济增长发动机里的部分燃料,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燃料之一就是资金。中央银行的这些措施包括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卖出证券。私人部门从中央银行购买了证券之后,这些货币回笼到中央银行手里,退出了流通。流通的货币量少了,往往会减少商品的需求,这样就能抑制通货膨胀。那些强烈专注于把通货膨胀置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鹰派”,这些鹰派中央银行行长往往会更加快速地做出上述控制通货膨胀的举动,而且其力度相当大。

当然,问题是这类行动本身的效果,是与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相反的。中央银行采取的这些措施能够完成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正常水平范围的目标,但是中央银行这样做也会抑制经济增长,结果就不是对国家有利了。

这个问题现在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事实上最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的政府还给了中央银行第二个职责——除了控制通货膨胀之外,政府还希望中央银行能够支持就业。当然,经济走强,就业率就会向好。因此,中央银行要鼓励经济增长和就业,就要采取刺激性措施,比如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通过买入证券来给经济注入流动性。美联储最近的“量化宽松”计划,就是这样做的。那些强烈关注刺激就业并且倾向于采取刺激经济增长措施的中央银行行长,被称为“鸽派”。
关键是大多数中央银行行长同时肩负两个工作职责:一个工作职责是限制通货膨胀,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压制经济增长;另一个工作职责是支持就业,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刺激经济增长。换句话说,中央银行行长的两个工作职责是互相对抗的,因此中央银行行长的工作要求中央银行在采取行动时要小心谨慎,保持微妙的平衡,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促进就业。

我们前面讨论过这个事实,经济是周期性的,有时候会强劲增长,有时候则会增长乏力(甚至会收缩)。一方面,经济上行会促进就业,但是也会引发通货膨胀率上升。另一方面,经济滞胀或者经济收缩,会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是也会削减就业。所以中央银行行长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运用逆周期调节措施的力度要适当。这也就是说,限制周期波动幅度不要过大,在经济过度繁荣的时候要把经济放缓,把通货膨胀控制在目标水平之下;相反,在经济增长过于缓慢的时候,要出台措施刺激经济增长,支持就业。

但是就像投资人看待周期的视野有局限一样,中央银行行长也是人,看待周期的视角也是既看不远也看不准的。而且中央银行行长比一般投资人更难做,投资人只有唯一的目标赚钱,而中央银行行长同时肩负两个任务,刺激经济增长和抑制经济增长,很明显他们根本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两个目标相反的任务。现在这个时候,中央银行行长应该选择刺激经济还是抑制经济?不管他们选择哪一个目标任务,措施被实施的力度应该有多大?如果利率过低(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直保持零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一样),经济增长仍很乏力(像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一样),在此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提高利率以提前抑制通货膨胀率上升?但提高利率会不会扼杀美国经济本来就不温不火的缓慢增长?投资人要理解和预测经济周期,是很困难和有挑战性的:对于中央银行行长来说,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就业同样不容易。

中央政府

政府的职责要比中央银行大多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和经济事务相关的。就像中央银行一样,政府也有职责要在适当的时候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有职责控制通货膨胀,不过不像中央银行那样直接控制通货膨胀。财政部所负担的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管理周期,既不要让经济增长得太快,也不要让经济增长得太慢。
政府管理经济周期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财政工具。财政工具主要是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政策。因此,政府在想要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时,可以削减税收,增加政府开支,甚至直接分配刺激资金,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消费和投资。相反,政府认为当经济增长过快而有经济过热的危险时,就会创造条件,让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这时政府会增加税收,削减支出,从而减少经济体中的需求,让经济活动放缓一些。

在政府调节逆周期的主题之下,我们最终绕不开政府赤字这个敏感的话题。过去,大多数政府运作要保持预算平衡。简单地说,政府要保持收支平衡,政府花的钱不能超过政府通过征税等途径所收的钱。但是后来国家债务这个概念兴起来了,政府能够借债,从而导致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也就是说,政府花出去的钱超过收进来的钱,政府超支了。

我大概记得,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关于政府借债是否合理就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现在关于政府借债这个问题,我们再也听不到很多反对意见了。大家都普遍接受了老百姓可以借钱,国家也可以借钱的观念。但是问题又来了,大家时不时地会争论,到底政府负担多少债务才是审慎的。答案似乎是“不要比政府现有债务水平高太多”。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经济理论中用了很大篇幅,浓墨重彩地阐述了政府面对经济周期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此前的经济学一直特别看重商品总供给在决定GDP水平上所扮演的角色,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完全不同,它关注的是总需求在决定GDP水平上所扮演的角色。凯恩斯说,政府应该通过影响需求来管理经济周期。而要完成影响需求的任务,政府可以运用财政工具,其中包括政府财政赤字。

凯恩斯敦促政府伸出援手,促进疲软的经济加快增长,政府所使用的手段就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需求。政府财政支出超过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财政收入,其收支相抵之后是净支出,这相当于把资金注入经济。这样就会促进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政府赤字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因此凯恩斯认为,政府赤字有助于应对经济疲软。

相反,当经济增长强劲的时候,凯恩斯说,政府应该增加财政盈余,政府支出要低于财税收入,收支相抵后是净盈余,这相当于把这部分资金抽离经济,从而抑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财政盈余是收缩经济增长的,因此是应对经济过热的合理措施。不过,政府运用财政盈余冷却欣欣向荣的经济,这些年来极其少见。就像你参加派对,大家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扫大家的兴。讲经济首先要讲政治,政府向民众收的税多而为民众花的钱少,那么这届政府所吸引到的选民投票肯定会少。相比之下,其他党派推出非常慷慨大方的政府开支计划,因此吸引到的选民投票也肯定会多。财政盈余政策由此变得十分罕见,比我们现在见到赶马车的鞭子还要稀罕。

总结

经济有周期,而周期会走极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方面,经济太过强劲,会引发通货膨胀,让经济增速过高,以致未来经济衰退变得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经济如果太过疲软,就会导致企业盈利下滑,让很多人失业。因此,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工作,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周期。
既然周期上行和下行可能会走极端,那么应对周期走极端的调节工具应该是逆周期的,我们可以按照它们自身的周期来加以运用。在理想情况下,干预经济周期工具的周期应正好与经济周期走势相反。可是就像其他与周期相关的东西一样,我们要管理这些干预周期的工具,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经济周期走极端的现象了。

总结

霍华德·马克斯:生于1946年4月23日,美国投资家、作家。霍华德·马克斯在职业生涯早期曾在花旗银行担任高级职位,1985年加入TCW,1995年,他离开TCW,与友人共同创办了橡树资本管理公司(OaktreeCapital)。霍华德·马克斯还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受托人和投资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绘画学院投资委员会主席、董事会成员。2000年至2010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投资委员会主席。

认识周期 分析周期 应对周期
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势是 GDP
向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本质是“借钱” 社融、贷款利率
土地成交价格
股市周期 牛市、熊市
周期

投资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一是资产的选择,二是周期中的定位。

情绪是导致波动逐级放大的根本原因

分享此故事,选择您的平台!

siwuranlh